拿得起放得下:书法中的舍得智慧
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,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的方式,更是一门蕴含深厚哲学思想的艺术。在众多书法作品中,"舍得"二字的写法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:为什么书法家们会在"舍"字上多加一横?这一微小的变化,实际上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智慧。
一、书法艺术中的变通之道
"舍"字的标准写法是" roof "与" hand "的组合,而"得"则是" 得 "。在实际书写中,书法家们常常会在"舍"字上多加一横,这种变化看似随意,实则体现了对传统规范的艺术化突破。这种变通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对书法艺术本质的理解: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复制,而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。
这种变通之道与《易经》中的变易思想不谋而合。《易经》强调"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",认为事物发展需要不断变革创新。书法艺术正是在这种变易中展现了生命力,多加的一横不仅没有破坏字的美感,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在书法创作中,这种变通体现了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把握。书法家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,既保持了汉字的基本形态,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。
二、舍得哲学中的处世智慧
"舍得"一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哲理。"舍"意味着放弃,"得"则代表获得,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。这种辩证关系在书法中得到了完美体现:书法家们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、点画的肥瘦变化,表现出对艺术追求的舍得智慧。
在中国文化中,"大巧若拙"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。多加的一横看似简单,却需要书法家对传统规范有着深刻理解,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。这种艺术处理体现了中国书法"守正创新"的理念。
这种变通之道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联系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常常陷入得与舍的困惑。书法中的智慧提醒我们:把握事物的本质比执着于形式更重要。
三、书法艺术的文化启示
书法艺术通过视觉形象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"舍得"二字的书写变化展现了中国文化对变通的理解和追求,这种理解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,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。
这种变通之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传统文化需要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。书法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: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智慧精髓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。"舍得"二字的书写变化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,更是一种文化态度。它启示我们在处理传统与创新、继承与发展关系时,应该像书法家一样,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突破,在保持本质中寻求发展。
书法艺术的智慧告诉我们:真正的艺术不在形式的拘泥,而在精神的传达;真正的传承不在简单的模仿,而在创新的发展。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,也是书法艺术历经千年依然魅力不减的根本所在。